乙烷裂解賽道加速 “狂飆”:高紅利與高風險交織下的化工產業突圍戰
在全球能源化工產業深度變革的浪潮中,乙烷裂解制乙烯憑借突出的成本與技術優勢,正成為國內化工領域的熱門賽道。近年來,國內乙烷裂解項目建設進程顯著加快,從自有油田伴生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到進口乙烷資源的大規模引入,相關企業紛紛布局。
然而,在行業蓬勃發展的背后,資源供應、成本波動、配套設施等多重挑戰如影隨形,尤其是在貿易政策與地緣政治因素的沖擊下,乙烷裂解產業的未來充滿變數。這場關乎能源化工產業格局重塑的競爭,正深刻影響著國內化工行業的發展走向。
產業擴張:國內乙烷裂解賽道的“速度與激情”
隨著裂解工藝技術的持續進步,裂解原料多元化、輕質化趨勢愈發明顯。面對油品消費達峰與化工市場激烈競爭的雙重壓力,眾多民營企業紛紛選擇非一體化路線,將目光投向乙烷裂解領域。自2019年國內首套乙烷裂解裝置投產以來,行業規模迅速擴張,截至目前,國內乙烷裂解(含干氣乙烷及乙丙烷混合裂解)項目產能規模已突破500萬噸/年。
在項目布局上,不同企業采用差異化的原料策略。中國石油蘭州石化長慶80萬噸/年乙烷制乙烯項目、獨山子石化塔里木60萬噸/年乙烷制乙烯項目依托自有油田伴生氣資源,具備穩定的原料供應優勢;華泰盛富通過提取煉廠氣中的輕質組分作為裂解乙烯原料,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新浦化學、衛星化學等企業則主要利用進口乙烷資源,生產乙烯及下游化工產品。這些企業的崛起,使乙烷裂解生產商成為國內乙烯市場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從乙烯生產路線結構來看,截至2024年,乙烷裂解產能占比已提升至8%左右。盡管石腦油裂解路線仍以70%的占比占據主導地位,但乙烷裂解的快速發展正在逐步改變市場格局。此外,煤制烯烴路線占比約12%,甲醇制烯烴路線占比約5%。據預測,到2030年前后,國內還將有超600萬噸/年的乙烷裂解裝置陸續上馬,涉及中國石油、萬華化學、華泰盛富等多家企業,屆時總產能有望突破1000萬噸/年。大量處于規劃階段的乙烷裂解項目,更預示著行業未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成本博弈:高油價下的“甜蜜陷阱”
在乙烯生產原料體系中,乙烷、LPG等輕烴資源與石腦油等油類資源形成競爭格局。其中,石腦油、LPG價格與原油價格高度關聯,而乙烷價格主要受北美天然氣供需面驅動。2022年以來,受地緣政治沖突、歐佩克減產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長期在80美元/桶以上高位震蕩,帶動石腦油、LPG價格大幅上漲。高企的原料成本與疲軟的下游需求,使得國內石腦油裂解價差急劇收窄。2024年,日本CFR石腦油均價達674美元/噸,與東北亞乙烯裂解價差僅約200美元/噸,遠低于裂解裝置的盈虧平衡水平。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美頁巖氣革命促使當地天然氣及伴生乙烷產量爆發式增長,美灣乙烷價格大幅回落。2024年,美灣乙烷現貨價格僅為19美分/加侖,約合140美元/噸。經測算,乙烷裂解制乙烯的成本較石腦油裂解制乙烯低1000-2000元/噸,成本優勢顯著。這種成本差異,成為吸引國內企業布局乙烷裂解項目的關鍵因素。
然而,乙烷裂解的成本優勢背后暗藏風險。全球乙烷資源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中東地區,供應占比超85%。中東乙烷多來自常規天然氣田,乙烷含量較低且優先滿足當地乙烯生產;美國憑借豐富的頁巖氣儲量,成為全球最大的乙烷生產國與唯一的跨區出口國。2024年,美國乙烷出口量約1000萬噸,主要流向中國、歐洲、印度及加拿大等市場。
未來,全球范圍內以乙烷為原料的裂解項目加速布局,比利時INEOS 145萬噸/年項目、加拿大陶氏128.5萬噸/年項目、印度GAIL中央邦150萬噸/年項目等新建工程,以及越南新龍山50萬噸/年、印度信實90萬噸/年等改造項目紛紛上馬。預計到2030年,美國乙烷出口規模將增至1500萬噸左右。隨著美國核心產區天然氣產量增速放緩,乙烷供應格局可能發生轉變,美灣乙烷價格存在大幅上漲預期,漲幅或超50%,屆時進口乙烷裂解的成本優勢將被嚴重削弱。
此外,進口乙烷還面臨貿易政策、地緣政治等不確定性因素。若對美進口乙烷加征125%的關稅,國內進口乙烷裂解路線成本將增加4000-5000元/噸,遠超石腦油裂解成本,進口乙烷路線將喪失競爭力。盡管部分企業嘗試通過爭取豁免、進料加工、換貨等方式規避關稅,但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鏈條桎梏:從資源到運輸的“卡脖子”困局
在資源端,全球乙烷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使得國內進口乙烷裂解項目對美國資源形成高度依賴。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液化乙烷553萬噸,進口依存度高達98%。隨著全球乙烷需求增長,美國乙烷出口競爭加劇,供應穩定性面臨挑戰。同時,貿易政策變化直接影響進口成本,關稅調整將對行業盈利水平產生重大沖擊。
美國現有三大乙烷出口設施均服務于存量出口合同。賓夕法尼亞州的Marcus Hook出口能力約140萬噸/年,主要供應英力士、博祿;得克薩斯州的Morgan’s Point出口設施服務于印度信實、英力士等企業;得克薩斯州的Orbit Terminal由衛星化學與Energy Transfer合資建設,衛星化學擁有優先使用權。原計劃用于出口亞洲的Martin Terminal因資金問題擱置。盡管Orbit Terminal有750萬噸/年的擴能規劃,Enterprise Products Partners也計劃在得州建設120萬噸/年的出口設施,但短期內美灣地區出口能力仍難以滿足國內在建及規劃項目的需求。
液化乙烷運輸要求嚴苛,需采用超大型乙烷船(VLEC)。全球VLEC生產商主要集中在韓國HD現代、三星重工及中國江南造船廠等。由于建造工藝復雜,單艘船的最短建造周期達28個月。目前,江南造船VLEC訂單已排至2027年。國內企業通過租賃、合資等方式獲取運輸資源,如衛星化學租賃14艘VLEC,租賃期15年;萬華化學委托江南造船建造3艘9.9萬立方米VLEC。
在運輸航線方面,美國船運乙烷現有“美歐航線”、經蘇伊士運河的“美印航線”“美巴航線”及經巴拿馬運河的“美亞航線”。隨著亞洲對進口乙烷需求增加,作為連接美國東海岸與遠東的主要通道,巴拿馬運河通行能力有限,難以承載大量VLEC船只。VLEC屬于新巴拿馬級船只,其通行可能加劇運河貨運擁堵,迫使部分船只繞行蘇伊士運河甚至好望角,導致運輸成本大幅上升。
破局之路:產業博弈下的生存與突圍
面對乙烷裂解產業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行業未來走向備受關注。一種觀點認為,若對進口美國乙烷加征34%關稅,進口乙烷到岸成本將顯著增加,下游乙烯產品價格或因原油走低及需求下降承壓,乙烷裂解利潤將大幅縮水甚至陷入虧損,企業可能尋求石腦油、丙烷等替代原料。盡管原油價格下跌可能使乙烷進口成本有所回落,但關稅加征仍將導致進口量大幅下降。
另一種觀點則指出,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乙烷散裝供應國,中國作為主要接收市場,關稅生效后,為維持出口渠道,美國離岸價(FOB)可能大幅下調以對沖關稅成本。同時,貿易沖突通過下游產品市場間接利好中國乙烷裂解項目。中方對美方聚乙烯等石化產品施加限制,將導致美國聚乙烯出口受阻,亞洲市場供應趨緊推動PE價格上漲,中國一體化乙烷制烯烴項目有望受益于原料降本與產品漲價的雙重利好,提升盈利競爭力。
從產業應對策略來看,國內企業一方面需積極拓展乙烷資源進口渠道,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另一方面,加快推進自有乙烷資源開發及技術創新,提升產業自給能力。在政策層面,政府需加強貿易政策研究與協調,為企業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乙烷運輸、儲存等配套產業發展。
在全球能源化工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乙烷裂解產業的發展不僅關乎企業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更對國內化工產業結構調整與競爭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在高紅利與高風險并存的市場環境中實現突圍,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
相關資訊